什么原因导致新能源车投保难?
多方面因素导致投保难
近日,记者以“新能源汽车 拒保”为关键词在多个社交平台进行检索发现,有相关经历的新能源车主不在少数。从车主的经历分享中可以了解到,被拒保的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车辆被系统判定风险过高而直接拒保;二是车辆出险率高,有些公司拒保,有些公司则是大幅度上涨了保费;三是相关车型、品牌被保险公司划为“管控车型”。
新能源汽车投保难根源何在?
为此,记者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客服。根据反馈,保险公司一致认为保险方不会无理由拒保,主要的矛盾点在于商业险方面车主对保险公司的报价不认可。
“如果是系统判定该车辆风险过高,那可能该车辆条件不符合公司承保标准,或者车主隐瞒了车辆存在网约车业务的信息。”一名保险公司客服举例说,如果行车里程数超过一定标准(每年约2万公里)或某款车型出险率高,经系统评分过高也可能会直接拒保。系统一旦拒保,在整个线上申请环节就无法更改了,但有时车主可以通过线下人工柜台办理,只是保费系数肯定要高一些。
河北一名汽车保险业内人士丛先生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拒保情况确实时有发生,导致保险公司作出拒保决定的可能因素包括:车辆违章过多、车主出险率高、车主年龄偏低、车辆品牌故障率高等。
丛先生从行业角度分析说,目前,新能源车投保是按照国家补贴前的车价计算的,并不是按照车主实际补贴后购买的价格计算,这就使得保费本就会高一些。此外,保险公司的条款和税率调整有滞后性,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
据索维华介绍,保险公司之所以不愿承保一些新能源车,原因在于新能源车保险业务的加入,打破了传统的车险体系,直接导致承保利润下滑。新能源车的构造决定了其维修成本也即理赔成本过高,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压铸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且车身预装各类传感装置;新能源车车型更新换代快,一些车型销量偏少,导致零配件难以量产。这些都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根据中国银保信数据,家用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的损毁率是燃油车发动机事故率的3倍。
在韩晓娟看来,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汽车出险率和赔付率、维修价格、成本压力相较于燃油车更高。由于新能源车扭矩大、加速快等特性,再加上其客户群体相对年轻,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在设计和配置上更为花哨,一些车主驾驶习惯没能及时跟上,智能化部件比如感知系统、车路协同系统一旦失效可能会带来交通风险,意外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
“近两年,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汽车正在快速进入公共出行领域。有些地区投入运营的新能源网约车占网约车总量的95%以上,大部分都是纯电汽车。实践中,确实因为新能源车中的营运车辆拉高了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韩晓娟分析说,同时,新能源车险保障更好:主险明确了无论在行驶、停放或充电时起火,导致“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损失,符合条款要求都能赔,也意味着保险公司承担的成本会更高。
制定统一规范优化险种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
在韩晓娟看来,汽车大众消费正在由燃油车逐渐转向新能源车。在公共出行领域,车辆切换至新能源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新能源汽车的投保问题应该跟上,需要立法层面、有关部门、保险行业、车主等多方合力进一步改善。
韩晓娟说,想要改善新能源汽车投保问题,要区分新能源汽车的交强险和商业险。对于交强险来说,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保险公司应当提升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开展业务;要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渠道,方便车主和车辆管理人在遇到保险公司拒保、要求附带购买其他险种等问题时进行投诉;媒体加强针对性宣传,提升车主和车辆管理人的法律意识。
对于商业险来说,韩晓娟建议,立法层面应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2021版征求意见稿)》,在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等方面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予以优化。
索维华建议,政府应针对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保险产品开发、定价、理赔等方面制定统一规范,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险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其发展新能源汽车险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有关部门应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现象组织深入调研,研究制订解决对策方案,为政府出台政策和法规建言献策,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投诉举报问题。
提到保险行业,索维华认为其应针对新能源车投保难的具体问题加强整改,调整改善保险合同签约环节的告知程序,倡导和培养员工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尝试建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险理赔团队,提供专业的理赔指导和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理赔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维修企业等合作,提高理赔服务的便捷性。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行业都应加速研究、努力克服新能源车险领域的专业难点,推出相关产品,使新能源车险产品和服务较以往明显提升,保单条款更加清晰严谨,保险责任明显拓宽,附加服务更加丰富。”韩晓娟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丰富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的供给方。很多汽车生产厂商也成立了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或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也有新能源汽车品牌收购财险公司,发展自营保险业务。未来的车险市场受规模化、新车降价以及保险公司和新能源汽车品牌之间保险业务竞争等因素影响,保费势必会出现下降趋势,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
韩晓娟说,为了区分保险费用,建议网约车平台为平台自营车辆统一购买运营商业险以及承运人责任险,对于合作车辆,也应当监督车主或者管理人投保商业险。此外,需要从上游新能源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质检等各个环节投入合作,降低车辆管理结构风险,才能最终有效保障到每一个人。
“新能源车车主应加强对新能源车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提升自身维权意识以及驾驶技术和必要的养护常识,降低事故故障率;当面临无法投保或无法获得理赔时,可以向主管部门投诉或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索维华说。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