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微法庭”
发布时间: 2024/8/5 来源:平安东莞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 |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如何高效、和谐地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是一项重要课题。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城法庭依托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升级打造“社区网格微法庭”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 在东城街道的东泰花园小区,一幢老旧居民楼加装电梯后,政府发放了10万元增设电梯专项补助资金。然而,这笔补助资金该如何分配却引发了业主之间的争议,有业主要求“退三留七”,有业主却希望全部留下来作为电梯日后维护费用。社区曾组织双方调解,但并没有让邻里关系得到缓和。 由于众多业主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一位业主就将牵头加装电梯的陈先生(化名)等人告上了法庭。案件受理后,东城法庭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法律审判,而是联动社区、网格等多方力量,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协商过程中,法院调解员在说明法理的同时注重情感沟通,促使双方逐渐消除误解和隔阂。经过法院、社区和网格团队多轮深入协商和沟通,原告业主最终决定撤诉,并同意重新商议电梯专项补助资金的处理办法,矛盾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 作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东泰花园小区近年来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加装电梯更是小区居民关注的焦点。而此次法院、社区和网格的联合调解,不仅成功化解了居民之间的矛盾,也为解决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 02房产归属纠纷案 而一宗房产归属纠纷案件,源头可追溯到多年前。原来,卢先生上世纪90年代在东城买地建房,移居香港后将房屋借给弟弟一家居住,约定弟弟的孩子年满18岁后,也就是2019年将房屋归还卢先生。然而,后来由于卢先生弟弟的离世等诸多变故,双方因房屋归还问题产生了分歧。 由于沟通不畅,双方矛盾不断加剧,卢老先生甚至要求弟媳一家归还房屋占用使用费200多万元。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东城法院通过“社区网格微法庭”机制,为双方提供了面对面的沟通平台。调解员不仅注重解决房产纠纷,更引导双方从家庭和谐的角度出发,寻求“共赢”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是“社区网格微法庭”积极推动基层法律服务、促进社区和谐的一个缩影。在“社区网格微法庭”工作机制下,东城法庭致力于构建集普法宣传、纠纷调解、诉讼服务、司法协助和衍生治理于一体的法律服务平台,还建立了源头预防、诉前解纷、诉中止讼的全流程服务线。对于重大疑难纠纷,社区法官直接参与诉前调解,联合社区干部、网格员、律师、驻村(居)法律顾问、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力量合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通过该机制,东城法庭不但扩大了溯源治理力量的“朋友圈”,而且通过社区法官直接驻点社区指导调解的模式,有效地形成社会大调解格局,促进诉源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让案件纠纷以及当事人的矛盾能够化解在基层最前线。 |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